Tuesday, January 26, 2010

经济眼:削资的热潮●陈金阙

经济眼:削资的热潮●陈金阙
2010/01/24 6:20:24 PM
●陈金阙
http://www.nanyang.com/NewsCenter/articleDetail.asp?type=N&ID=120239&SID=29&CID=25

随着经济复苏,银行利息的低迷,市场游资过剩,四处乱窜,公司筹资计划也应运而生。发附加股及私下配售新股蔚然成风,乃至债券的发行,一瞬间,公司董事似乎都见钱眼开,务必要把股东的私房钱一举掏空方才肯罢休;同一时间,另一种企业活动方兴未艾,某些公司董事也发现股东对这动作认识不深,因此蠢蠢欲动,要以此动作吸引股东对公司另眼相看。

早在1997年金融风暴时代,大部分公司皆无可避免的遭受亏损,那时证券委员会虽然网开一面,但一些公司实在是亏损太大了,无力重组,往往拖延经年之后还是黯然下市。曾有一些公司起诉证券委员会,意图保留挂牌地位,不过都铩羽而归。如今事过境迁,如果那些公司看到2008风暴后一些上市公司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大呼时不我与。盖此一时彼一时也,昔日的毒药,竟是今日的糖衣,如果当时的政府允许今日的对策,倒也未必要落得个除牌的下场。

削资解决累积亏损

这里要提到的,就是昔日大家听到避之唯恐不及的削资行动。自从去年马股市修改上市条例,不再着重缴足资本,就有一些公司大胆行动,不惜把公司资本削减至一个很低的价位,来吸引投资者的购兴。这些公司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解决掉公司累积的长年亏损的包袱,重新上路;同时,小股东的记忆力蛮差的,三五年后已忘记了这件家丑,到时又是一条好汉再战江湖。有一些甚至顺便集资,希望股东会对价“廉”物“美” ”的公司产生兴趣。只是这个价低是实,物美倒未必,因为物有所值是考量到公司业务,而非削资至10仙就肯定比面值1令吉廉价值得。不过,这不在本篇讨论范围,有机会当另撰文叙述。

印象中,削资削得最彻底的是泛马工业(PMI),从50仙面值削至10仙,再削至5仙。如果当时削迟一步,公司不再受6000万缴足资本的限制,只怕会削至1仙、0.1仙也不一定(未来如果业绩不能扭转乾坤,有无可能出现这个局面,只怕董事局也难回答)。

不过,近来这类削资情况不再受投资者冷待或唾弃,可能是董事局学乖了,或从投资银行那儿学到行销与包装的重要性。这里提一些例子,如果挂一漏万,希望没被提及的不要在意,盖削资并非什么体面事,还是低调处理,不要引人注目的好。

其中,金控股(KYM)就呈现了一个推陈出新的手法。它的削资建议是从1令吉削至50仙,不过,股票数额没变,同时,每两张削资后股票送出一张凭单。股东不但不感到阵痛,还有赠礼拿,怎不笑嘻嘻呢?

下来的一些公司,印象所及,都是先削资后集资的手法:

大凡这些公司都是亏损连年,幸好在2010年代有了个绝处逢生的机会。只是削资,并不能让公司转亏为盈;倒是如果成功集资,希望公司好好珍惜这个再生的机会,不要让股东再一次失望。这回削资股东的痛不像上一个年代那么惨烈,削资之后再整合,有的5变1、有的20变1、有的99变1,在那种情况之下,股东就算要给董事机会重来,自己的股权几乎是等于零了。难怪今时今日股东的反应也没以前那么激烈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