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4, 2010

经济眼: 匿名信●陈金阙

http://www.nanyang.com.my/NewsCenter/articleDetail.asp?type=N&ID=174423&SID=29&CID=25
2010/08/12 7:02:43 PM
●陈金阙 财务规划者

一封不具姓名的信,是为匿名信,其破坏力有多大?如果阁下是公司的总执行员,收到一封匿名信,细数你公司的总经理涉及的行政错误,你是否会以盛名招忌,又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一笑置之;还是深信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必须查个来龙去脉,水落石出方肯罢休?

坊间对匿名信也有另一些注解,揭发恶行的,叫吹哨者;蓄意破坏的,叫黑函。不过,近来的当事人,在事件未厘清时,一律称之为黑函,倒也无可厚非,因为匿名信的出现,几乎是可以肯定让其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姑不论匿名信的出现,对当事人带来何许大的困扰,有关当局对设及公司所采取的应对手法,也让投资者惊疑不定,甚为后悔不小心淌入这场混水。

应采措施遏制事件

首先遭遇匿名信冷箭射下马的是焦点控股(Focus Point Holding)。从上市当天临时喊停,已让大家觉得事情不寻常,事后我们这些后知后觉的平民百姓才知道有封黑函同时寄去有关当局和媒体,控诉公司招股书提供虚假资料。焦点控股首个反应就是有心人恶意破坏,同时发文告安抚投资者;没料到10天后,事情急转而下,黑函变成了吹哨,恶意变成了善意规劝,叫你把事做对来,以免一错再错,导致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成荣集团人仰马翻

虽然焦点控股建议新上市日期和退股计划,让没信心投资下去者可以依法得回退款,不过破坏已经形成。招股书就像选美会的美女容貌,如果其中作假,就好象美女整了容,还可以继续参赛吗?可悲的是,涉及其中的马交易所、证券委员会、投资银行顾问、保荐商,全部保持沉默,似是默认焦点控股的亡羊补牢计划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仿佛焦点控股才是受害者。

事实上,如果此事不被揭发,无知的投资者受误导于招股书,才是最大的受害者,相关当局有站在他们的立场着想吗?谁才是该被重罚者?到底有没有防范措施阻止类似事件重演呢?

接下来,另一间公司--成荣集团(MUDAJAYA)也被匿名信弄得人仰马翻。刚开始公司还抱着清者自清的态度,教证委会尽管放马过来(调查)。但在有心人绘声绘影下,引起股民恐慌,其股价一度惨遭抛售,由6令吉大跌至3.75令吉,叫公司不得不进一步发文告澄清谣传纯属子虚乌有,公司财务稳健,尚有逾2亿令吉现金云云。公司更进一步入场回购股票扶持股价,风波才稍微平静下来,不过市值已大量出血,蒸发掉8亿令吉之多。

证券委员会欲语还休的态度,只会制造更多疑惧。当谣言盛行时,交易所应该配合证券委员会及有关公司,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任由它四处游窜。

同时,也希望证券委员会阐明对待匿名信的方式,到底是来者必有行动,还是另有管制的方法?看到成荣集团的破坏程度,如果信中内容属实,那么股价败坏是咎由自取;如果是恶意中伤,那么证券委员会的小题大作已给该公司股东带来极大的伤害,谁来讨回公道?

前车可鉴,设若有心人看中一些如大众银行、金务大、杨忠礼之类的优质股,大可细心部署,写下似真还假的黑函让当局调查,待股价暴跌才施施然进场扯购,当然大前提是不要让当局捉到造假者。以证券委员会的办事效率,至今还没公布两封匿名信的来源,看来此举大有可为,只怕马股从此进入多事之秋,投资者可要小心筛选到处乱传的“消息”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