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 2008

理財八寶箱:每月跟每年投資的差別

- 3rd Mar 2008
Link: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OD_review.asp?news=16713

如果將投資方式比做戰略,而正確選擇出投資項目是戰術。戰術正確,但戰略差勁,也不太可能會有好的下場;同樣的道理,就算戰略正確,卻選擇了錯誤的戰術,一樣不能讓投資人達到預期的結果。

有一位年輕朋友問了這么一個看似簡單,但內容卻頗值得玩味的題目,筆者覺得滿值得與眾多投資大眾分享。

話說這位朋友收入並不多,所以平常只能透過銀行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但事實上,不論是定期定額或單筆投資,每次扣款費用成本都是一樣的,讓他覺得定期定額每次扣款,實際上能夠真正用于投資的金額不多。

由于目前在台灣單筆投資基金的最低門檻,大約要3、5萬新台幣(下同,1台幣約等于0.10令吉)以上,如果是直接投資股票,隨便買一張電子股股票,也大約要這個金額以上。所以,他只能選擇一些風險較低,績效當然也不會有大幅增長潛力的基金。

這位年輕人踏出校門,工作也好一陣子了。眼見市場上有許許多多的投資工具,他也想嚐試看看單筆投資的經驗。他認為,唯有單筆投資,才能看出自己的投資能耐及功力,也才能藉由經驗累積出投資實力。

所以,這位年輕人便突發奇想地問筆者:如果不每月投資,而是將這些錢集合成一筆大錢,然后每年投資6萬台幣,兩者在一定期間之后,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情況發生呢?

聽到這個問題,筆者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實地去幫他算了一下。假設每月可以投資5000台幣,每次(不論單筆或定期定額)的投資成本是2%,年平均報酬率都是5%。那么,「每月投資5000台幣」與「每年投資6萬台幣」相比,20年下來,還真的是有近2萬台幣的差距。

事實上,如果把兩種方式投資的每年年底淨額間的差異畫成圖表(圖1),似乎就可以看出產生的原因。因為時間複利效果的成功,取決于3項因素—本金、利率(投資報酬率)及時間。

由于每月投資金額不多,再加上按月複利的利率還要再打折(5%要再除以12個月),所以,在初期的累積財富效果上,就會略遜于「每年投資6萬台幣」的結果。

光是以第一年年底為例,按年投資的收益就有2940台幣,而每月投資所累積的收益,也才不過1617.09台幣。

這位年輕朋友看到筆者所算出的數據,馬上見獵心喜地表示,想要捨棄掉按月投資的計劃,將投資金額集結成一大筆金額之后,再變成每年投資,因為這樣一來,他每次可投資的資本增加,可以選擇的標的也變多了,正好給他一個「大展投資能力的機會」。

不過,筆者卻認為不可。

一般人忽視的弔詭之處
因為上述兩種差異,其實還有一些弔詭的地方,常常被一般人所忽視。首先在投資世界中,不可能找到一個可以20年下來,平均每年都保持5%投資收益的標的。所以,當其中一年的投資報酬率大于或小于5%時,跑出來的結果,可能就是天差地別。

其次,每月定期定額投資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它可以讓投資人養成「固定儲蓄或投資」的習慣。至于每年一次投資的點子,說起來不錯,卻很可能因為時間間隔久遠,或者是因為金額過于大筆,一次恐怕拿不出那么多的投資金額,最后造成持續投資的行為中斷。

再說了,害怕是人性不可避免的弱點,特別是要進場之際,當市場指數下跌時,相信沒有幾個人真的有那勇氣不顧一切地「跳下去」,而總是想著「再等一下吧,或許能等到更低的買點」。一旦投資人有了這種想法,便可能沒有在該投資的時點進場。

更有甚者,手中拿著一大筆資金,同時可以選擇的標的多起來之后,反而可能讓自己的心意更加堅定不起來,無法正確地根據自己的理性與專業的判斷下去投資。

事實上,每個人的投資能力不是說來就有的;也不是必須靠著大筆資金的進出,才可以換得到;更不表示投資獲利,就一定要靠頻繁進出的單筆投資來達成。

所以,這位年輕投資人考量的重點,恐怕不在于每年比每月投資所累積的財富效果較高,而應該在于他的自律性,以及選擇標的的能力強弱。

也就是說,如果是紀律嚴明的投資人,筆者認為將每月資金積少成多之后再一筆投資,也沒也什么壞處;但是,如果感覺自己很難遵守固定投資的一切規範,在變更定期定額投資頻率前,恐怕還是思考再三吧!

當然,每月定期定額的方式要能成功,必須有一些先決條件存在,例如:標的選擇就非常重要。
事實上,如果將投資方式比做戰略,而正確選擇出標的是戰術。戰術正確,但戰略差勁,一定不會有圓滿的好下場;同樣的道理,就算戰略正確,卻選擇了錯誤的戰術,一樣不能讓投資人達到預期的結果。

1 comment:

雷門 said...

取決于3項因素:
本金、利率(投資報酬率)及時間。

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