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0, 2008

建立完善體系 降低金融危機發生頻率(下篇)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press.php?TASK=news&TYPE=BZ2&NEWS=2K1C07Qp0I0p8j7D1uAW1Vy71AiU03M8

2008年11月10日 作者 - 謝國忠(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

上期我們談到了這百年一遇的危機,主要是因為監管不力、華爾街的貪婪,以及人們通過借貸提升生活水平所致。

被撤的防線

正因為要維繫美國工人「生活水平會永遠上升」的幻想,就有了政治上對放鬆監管的容忍,也就是降低對股本和擔保品的要求,來使借貸更為容易。

政治的庇佑,助長了華爾街對監管的踐踏。分離了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被打倒,來為旅行者集團(Travelers Group)和花旗銀行的合併鋪路,並掀起了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抱團的浪潮。

這些缺乏投行業務資歷的商業銀行,他們的入場券就是對資產負債表實施槓桿操作,說白了,就是給客戶提供廉價貸款,換取他們的投行生意。

用商業銀行業務補貼投行業務,這就是他們的競爭力所在。這給沒有存款基礎的傳統投行,施加了巨大壓力,而當美聯儲局降低利率,傳統投行就開始通過發行商業票據,汲取廉價貨幣,來跟商業銀行競爭。

在這場危機中,傳統投行比大型商業銀行更為脆弱。一旦其資產的流動性不足,市場就會拒絕寬限其債務,它們的倒閉就自動變為事實。

有些人認為,與商業銀行合併是一條出路,因為儲蓄存款將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竟然沒人對此觀念提出質問,真是讓人吃驚!

監管者怎麼可以允許投行用受政府擔保的儲蓄,來持有高風險資產?這不是資金來源的問題,是他們在資產上,承擔了高風險的問題。

商業銀行是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是投資銀行。前者用政府擔保的儲蓄來放貸,就必須接受監管,來決定可以擔多大風險;後者通過提供服務賺取收入,而不是去賭博。

還有一個重要轉變,發生在2004年。美國金融系統債務曾以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長,投資銀行的則更快。當資本充足率阻礙債務進一步擴大時,投行們就想去改變規則:他們想要取消原先限制其經紀業務負債總額上限的監管規則,而此類規則的目的,正是為了對未來的投資損失有所緩衝。

被解放的資本,於是流向其母公司,而後投資到按揭支持證券、信用衍生品和其他怪異的工具中。這一改變在次級按揭和衍生品市場的擴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投行能將那些晦澀的資產放進資產負債表,將自創自購這些資產的收入和資產升值後,才會取得的資本利得計入賬簿。

過度地放鬆監管,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金融機構能夠有效自我監管的論點所支撐。這真是個大錯。大型金融機構往往沒有大股東,而被管理層所控制。

這些高管感興趣的獎金,都跟他們賬面上的利潤掛鉤。但是,就像那些優秀的中情局特工,他們堅持自己風險控制的程式,來確保自己的獎金,不會因為大型失誤而被收回。現在,某些政府機構打算收回他們的獎金了,放心,他們肯定會拿出一部份獎金,去雇一些好律師來保住自己的贓款。

全球化提出的監管難題

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債都跨越國境,這為應對金融危機提出了兩點新的挑戰。

首先,許多交易都是在多國進行,並涉及多種資產。一個市場倒下,其他地方也將迅速跟隨。系統性風險在當今世界是全球性的。

第二,當一國救援金融機構,它就要用自己納稅人的錢,去救援許多國家的投資者和儲戶。從政治角度上看,只有當危機達到相當的嚴重程度,政府才會有足夠的意願去如此行動。

所以,必須有一種全球體系,來確定誰為什麼負責。當然,若一國可能用自己納稅人的錢,來救援外國的投資者和儲戶,它會要求在定義全球金融體系的監督方面有發言權。

歐洲政府傾向於一個全球金融監管機構,美國則還是試圖像以前一樣,各國各自監管本國境內的金融機構。

美國的立場顯然站不住腳,金融機構已在國家間開始了監管套利,利用世界範圍內金融監管的差異,隱藏自己的風險承擔行為。

全球金融監管機構是一個比較極端的解決方案。它要求國家放棄相當一部份主權,這對大部份國家來說頗為敏感。

如果所有的主要經濟體肯接受這個計劃,他們將重新組織現有的多國組織,如IMF和國際結算銀行(BIS),將其組合成為一個全球監管機構。其責任將是設立規則,並監督金融機構在多個國家內實施。其劣勢在於,對這樣一個組織的要求可能會太高,它在設定規則時可能會過於嚴苛。

我認為,大部份國家並不準備放棄這麼多主權。可接受的轉變可能是:一、對金融監管和督察,達成全球統一標準;二、設立一個全球性機構,可以是IMF和BIS的合併,來協調國家層面的監管,並對金融體繫在跨國活動中承擔的過度風險,提供早期警示。

不過,這樣一個結果能夠防止未來危機的發生嗎?很可能不行。一場金融危機發生後,短時間內發生另一場金融危機可能性不大,因為被灼傷之後的政府和投資者會變小心。但好了傷疤忘了痛,一段時間後,貪婪將再次佔得上風。

然而,金融危機不能抹煞市場經濟,我們至今未發現其他更好的體系。市場經濟下,代理人、工人和企業都有動力去追求最佳,同時承擔可估量的風險。

不擔風險就不會有進步。金融危機只代表了市場經濟波動性的極端形式。穩定固然好,卻不是最理想的目標。原始社會算是最穩定的了,但只是穩定在低下的經濟活動之上。

金融危機不會滅絕。我們需要建立起最好的體系來降低它發生的頻率。阻止人們承擔風險來根絕金融危機是錯誤的,因為這將導致經濟停滯。

切勿由於恐慌就因噎廢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