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 2008

西方应倾听亚洲的声音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08-10-31

亚洲对这场金融危机保持沉默,到底意味着什么?带着大量幸灾乐祸成分的暗自得意?对亚洲经济体同样会被击垮的恐惧?或者,这反映的是清醒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在这样一场风暴中,沉着与冷静是必需的?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中国、印度和日本这三个亚洲经济的基石所体现出的沉着与冷静,为人们提供了希望,即在这场席卷而来的风暴中,可能存在着一些维系稳定的支柱,但西方国家在关于此次危机举行的一系列会谈中,虽提出了无数看法,却极少对亚洲的观点给予关注。

亚洲国家并未表现得幸灾乐祸,虽然它们的确有一些理由可以这么做。从许多方面来看,美国和欧洲决策者们目前的所作所为,与他们在1997年至1998年为亚洲决策者提供的建议完全相反:不要拯救破产的银行、提高利率,以及平衡预算。如果这些亚洲政府当时“获准”像西方国家政府目前这样行事,那么成百上千万印尼人和泰国人的处境将会更好。即使要求西方国家向亚洲道歉,也没什么不对的。

亚洲人也并没有被吓倒。他们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了很多宝贵教训:不要过快开放金融领域、借贷要适度、认真储蓄、关注实体经济、对生产进行投资,以及注重教育。因此,当美国正忙着建造一个不切实际的金融帝国时,亚洲人却把重点放在他们的实体经济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增长预测显示,中国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7%和9.3%,印度则分别为7.9%和6.9%。


同样重要的是,亚洲人的头脑从未被“市场万能、政府靠边”这种奇怪的意识形态信仰所占据。大多数亚洲决策者都对前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的声明——“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所在”——感到无法理解。前美联储(Fed)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只是在最近才承认自己理念中的愚蠢之处,他承认,放贷机构不能做到自我监管。相比之下,几乎所有亚洲各国政府都认为,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所具备的力量,必须受到“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制衡。亚洲对于“良好治理”的重视,或许是这场风暴中一笔货真价实的财富。

过去,亚洲各国政府希望,它们的西方同行能成为“良好治理”的样板。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明,时代已发生了何种改变。今年,一位欧洲银行家询问印度央行(RBI),如何获取印度的银行牌照。印度官员向他简述了相关条件,并称印度当局还会对他的监管机构做出评估。这位欧洲银行家微笑着说:“没问题。我们拥有出色的监管。”印度官员答道:“次贷危机之后,我们对美国的监管没有信心;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事件之后,我们对英国的监管没有信心;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事件之后,我们对法国监管没有信心;瑞银(UBS)事件之后,我们对瑞士的监管也没有信心了。”总之,西方国家曾认为自己在监管领域拥有黄金标准,但这一标准已不复存在。亚洲人意识到,他们必须打造自己的标准。幸运的是,他们不会冒失地转向过度监管。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陈庆炎(Tony Tan)表示:“我们应当警惕过度监管、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全球化倒退。”

陈庆炎的看法,反映了亚洲人的一种担忧:迄今一直作为国际自由经济秩序“监护人”的美国人和欧洲人,将会遁入贸易保护主义。亚洲各国还知道,自己正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群体,因此,在稳定经济体系的行动中,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大国,中国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得极为负责。中国礼貌、郑重地接待了那些毕恭毕敬前来中国寻求资金的西方银行家。并且没有提醒他们,仅仅一年之前,这些银行家中的许多人,曾严厉指责中国在开放金融行业时所持的保守思想。中国的这种谨慎,目前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仍继续稳步购买美国国债,以此向市场证明,未对这些债券丧失信心。

亚洲各国政府在上周末于北京召开的亚欧首脑会议(Asia-Europe Meeting)上,展示出它们的冷静。中印两国总理温家宝和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发表了内容深刻的演讲。可悲的是,西方媒体几乎没有对此进行报道。温家宝强调,要发展实际经济;辛格则表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虽然有一个全球性的经济,但是缺少一个能提供有效治理的全球性政体,对其形成支持。”亚洲国家的领导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西方国家应予以关注。


虽然美国和欧洲的公众正在对自由贸易丧失信心,但亚洲各经济体仍致力于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极少有西方人注意到,中国与东盟(ASEAN)缔结了一项协议,在该协议框架下,将创建一个拥有17亿人口、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FTA)。日本和印度也与东盟有类似的自由贸易协定。这种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成为保持稳定,以及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

真正的好消息是,很少有亚洲人丧失掉对未来的乐观情绪。他们对这场危机本身不抱幻想,但他们相信,自己仍处于建立亚洲世纪的正确轨道上。这就是为什么,亚洲的主要经济体会在这场风暴中做出冷静的反应。此时此刻,对未来的信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作者: 马凯硕是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院长,他刚出版了一部新著《新亚洲半球:不可阻挡的全球权力东移》(The New Asian Hemisphere: The Irresistible Shift of Global Power to the East)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任職新加坡外交部長達卅餘年(1971-2004)的資深外交官,曾擔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及公共政策實務教授。《時代雜誌》曾稱他是「二十一世紀領袖的代表人物」、《華盛頓郵報》曾稱他是「推動儒教倫理的『馬克斯韋伯』」。著有《亞洲人會思考嗎?》(Can Asians Think?)和《超越純真年代》(Beyond the Age of Innocence)等書。2005年獲美國《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loicy)及英國《展望》雜誌(Prospect Magazine)選為全球百大傑出知識分子。


译者/汪洋

来源:FT中文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