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八寶箱:共同基金的結構性缺陷
资料来源:2008年7月7日东方日报 - 东方理财
共同基金的設計機制,對長期投資者而言,具有潛在的傷害。水能載舟,能覆舟,投資工具也是。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許多個人、機構投資者參與各種市場成長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是進入自己相對陌生、不熟悉的領域(例如海外市場、高科技領域…),共同基金更是一般人首選的主要工具。
儘管共同基金有上述優點,但其機制設計,卻也不是完美無暇。
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針對共同基金在設計上,具備哪些「結構性缺陷」,提供觀察,提供投資者進行了解。此一結構性缺陷,對于長期投資者而言,隱藏的可能傷害更大,尤其不能不先了解此一機制帶來的副作用。
要先說明的是,共同基金仍有其優點,投資者可以參照此文,以事實為依歸,自行思考與判斷;此外,以下探討的是共同基金在機制設計上的限制,而與基金經理的操作能力或基金績效無關。
■市場熱:僧多粥少、搶食獲利的人也變多了
共同基金的結構性缺點,可以從市場「激情」和「悲觀」,兩種情況來做分析。
看到基金淨值上漲,相信大家會是高興的,不過,這樣一來,市場熱絡、眾多資金湧入,對原始投資者將會產生衍生兩種不利的因素。
其一是,這種情況,象徵「僧多粥少」、進來基金要分享獲利的人變多了!淨值上升、購入大于贖回者眾,事實上形同企業的「增資」,對原始的持有者而言,會稀釋其投資權益、以及原本享有的獲利。
其二是,當眾多資金湧入,基金經理人將面臨一個難題:手邊資金過多,如何消化?這種情況,其實與巴菲特近幾年面臨白沙資金規模不斷膨脹的難題類似。
只不過,巴菲特可以不限產業、區域,多元地尋找各種適合的投資標的,基金經理人卻因基金本身的屬性,必須投入于特定產業或地區,幅度難免有限。
再加上基金個別股票持有比重上限的規定,使得共同基金面對大量湧入的資金,難以消化:投完心中首選的投資標的之后,手上還有一些現金,怎么辦呢?只好再投入心中「次佳」標的…,以消耗手上過多的現金。
既然「市場期望大樂觀、資金湧入」不好,那市場冷淡、甚至悲觀時,對于長期持有人而言,會不會比較好?答案是,一樣不會。
■市場冷:跑了和尚剩廟公
市場悲觀帶來的恐慌,會引發許多共同基金持有者的賣壓,導致基金資產規模銳減,形同企業在獲利不好時,還得要減資--大家紛紛跳船,意義上是「虧損由更少的人來承擔」,對于有心長期投資者的權益而言,是一種傷害。
另一點尤其重要的是,贖回的錢,哪裡來?並不會無中生有,此時基金經理人必須開始賣股票、提高現金準備的比例,因應贖回潮。
■彼得林區,心中的痛
這種痛,彼得林區最清楚。負責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的他,曾經提到,一遇到大盤不好,基金投資人就大舉贖回的狀況,常讓他頭痛,因為他必須應付大量現金贖回的需求,逢低拋售,賣掉他不想賣掉的好股票。
此一賤賣股票的動作,對仍想長期持有該基金的投資人,將產生傷害。以過去金磚3國的崩跌為例,當時印度股市重挫,引發基金持有者恐慌性賣壓,許多印度共同基金,不得不提高現金水準以因應贖回壓力。
甚至有基金經理人將投資組合的現金準備程度,從正常的5%-10%,提高到10%-25%,好讓沒有信心的持有者贖回,這些錢,多是逢低拋售、實現虧損而來……但兩難之處就在于,不能不做,去年華爾街券商「貝爾斯登」旗下的對沖基金,就因為無法提供足夠的贖回現金而瓦解,結果就是大家通通面臨沉船的恐慌。
■共同基金的資產規模變化=企業的增減資
你對于共同基金的理解,除了淨值之外,還必須對其資產規模(AUM)有所掌握。因為共同基金資產規模的變化,即相當于一間企業的增資或減資,
試著想想看:一家企業在大家看好時、拼命增資;大家看壞,正是企業需要資金之際,卻又允許股東拼命減資,怎么說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更別說資產規模變化,對于基金經理人在新標的選擇上的煩惱、以及必須賤賣股票的心痛了。
當然,共同基金的機制設計,還是有其方便和優點。還是會有許多支持者、愛用者,支持其優點,這也都很好。只是對于長期投資者來說,上述這些結構性缺點,是不能不注意到的事實,而未來想透過共同基金參與市場的成長,這些缺陷帶來的副作用,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1 comment:
謝謝分享!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