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press.php?TASK=news&TYPE=INT&NEWS=21vH0XSA0j348ZYs1j340Th12yii75P8
2008年10月27日
(華盛頓26日訊)新一期美國《新聞週刊》指出,互聯網對世界金融體繫起了重要且有益的作用,但同時也促成信貸危機的發生。
在這篇題為「互聯網時代的第一次災難」的文章中,記者引用了一個例子: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最近對一名投資銀行家說,信貸危機之所以會不知不覺襲擊了投資者和監管者,是因為人們太難接觸到正確的信息。而這位銀行家指,你們所需的信息到處都有。
文章說,在某程度上,這位銀行家是對的,網絡上就有免費的信息,但普通民眾不可能每月花1700美元(6086令吉)去購買彭博新聞社的財經資訊。
10多年來,互聯網使信息民主化的作用,一直為人稱道。它賦予個體投資者力量,讓混亂的金融市場更加透明,並創造出新一代的普通投資者,他們能隨心所欲地投資從標準普爾500種股票到棕櫚油期貨的任何東西。
1990年代流行的說法是,「信息需要自由」。到了21世紀,這種理念更達到了頂峰。
美國前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強力支持這種觀點。他認為,互聯網和計算機是將抵押貸款分成小份,重新打包,分流給全國和全世界投資者的最佳途徑。
人民淹沒在數據中
但格林斯潘也應該知道,這會產生一個經濟學家所說的「代理問題」:小額抵押貸款的遠程所有者並不會監管貸款,也不操心貸款的質量,而且一旦貸款出現問題,也無法與他們進行協商,他們要的只是現金流轉。就這樣信貸危機的導火線就被點燃了。
文章說:「互聯網讓我們淹沒在數據當中,大多數人都看不到信貸風暴的形成。這種數據迷霧幫助華爾街一些自作聰明的人,輕易地劫持了全球經濟──憑借的是即時信息和數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
文章也指,有了互聯網,任何人只要開設一個網上交易賬戶,就能成為全球投資者,但伴隨著這種自由而來的是巨大的責任:在不依靠政府監督的情況下,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當我們進行各種金融產品交易的能力,超過了我們瞭解和評估它們的能力時,這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了。大多數人在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數據時,只能放棄。」
然而,人們用互聯網和現代通訊技術,創造出一個缺少規範的影子銀行系統,2007年,這個網絡已跟傳統的銀行系統一樣大了。
現在這個網絡正在縮小,但仍需被關注,必須把場外交易的衍生產品,放回正規交易平台。
那該如何避免下次類似危機的發生?《新聞週刊》認為,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加強互聯網整合信息的能力。
《新聞週刊》說,金融圖表必須能夠對信息作出解釋:現在的金融市場上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應警惕什麼。
文章也提出,參與其中的民眾與政府和監管機構一樣,都有責任在下次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盡力促成互聯網功能的改進。
Monday, October 27, 2008
金融危機爆發,互聯網是禍首?
Labels:
新闻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