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8, 2008

亞洲正面臨格老打造的“新世界”困境

投資廣場 2008-10-28 13:56
http://biz.sinchew-i.com/node/17562

一年前,“我們的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還只是格林斯潘的一本著作。如今正好可以用來解釋亞洲面臨的困境,這個困境也是這位前聯儲局主席一手造成的。

近來,不斷有人提到這本書。但亞洲的處境在Naomi Klein的“震撼教育”(The Shock Doctrine)這本研究資本主義災難的書中更充份體現。它強調了格林斯潘1997年12月提出的一項觀點,堪稱格林斯潘對亞洲最重要的觀察。

格林斯潘曾對紐約經濟俱樂部指出:“當前的危機可能加速亞洲國家摒棄政府導向投資的體制遺毒,融資在其中扮演要角,以實現國家目標。”

格林斯潘指出,亞洲的危機“對我們已達成的市場體制共識是一項非常戲劇化的發展”。換句話說,亞洲計劃經濟的毀滅,正是創造出美式經濟的過程,這是浴火重生的必經之途。

亞洲的重生多半歸功於民營化、勞工政策、獨立的中行,及貿易自由化。誠如亞洲開發銀行總裁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常說的,亞洲曾面臨金融風暴的經驗,有助其避開美國崩盤的衝擊。

5項教訓

經濟學家與媒體通常只關注美國能從亞洲金融風暴或日本“失落的十年”中得到甚麼教訓,但對於亞洲能從這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中可以獲得甚麼啟示,著墨較少。以下是給亞洲的五項啟示。

1.規範:隨著次級房貸衍生而出的這場危機越演越烈,美國逐漸成為不可效法的負面示範。對此,格林斯潘也難辭其咎。他在聯儲局的18年任內,以市場效率之名,不斷對抗體制上對高風險投資的制衡。

金融武器

投機客像是索羅斯稱,他們其實並不瞭解衍生性商品。企業領袖包括巴菲特在內,稱之為“大規模毀滅性金融武器”。格林斯潘支持使用這些商品,辯稱他們幾乎去除了市場風險。實則不然。

但是亞洲不應該從此停止向外發展,或重執1997年以前的政策,也不應該再步上華爾街的後塵,任憑歷史重演。沒錯,市場應該自由化,但也需要充份的監管,以免投資人運用高度槓桿操作,危及整體經濟。

2.透明度:金融創新的問題在於,很少人能真正究其內涵。美國證管會、標準普爾及穆迪投資人服務公司這些機構中的頂尖人才,往往案牘勞形,疲於跟上金融煉金術士的腳步。華爾街的高層亦然。

問題之一,出在銀行業的安然化(Enronization),他們仿效安然的做法,讓投資人在資產負債表上看不出風險投資。另一個問題則是銀行高層的薪資報酬制度,變相鼓勵鋌而走險、甚至運用創意會計(creative accounting)的作法。未來,市場會要求完全公開透明,在這方面亞洲向來有待改進。具公信力的機構像是司法機關、中行及監督團體,也都至為關鍵。

意識形態太重

3.意識形態:布希政府9月公佈7,000 億美元紓困方案時,仍強烈反對收購銀行股權,理由是,這與自由市場原則背道而馳。但之後股市不斷下挫,迫使白宮不得不改變立場。

假如布什政府的因應措施,能少一點意識形態作祟,或許就能避免股市大跌。股市跌跌不休,重創消費者信心及退休賬戶,也可能加速經濟衰退。要想穩固亞洲經濟,必須採取大膽、創新及靈活的手段,而不是教條式的決策思惟。

我們的新世界

4.分散投資:正如美國經濟過於倚賴房市,亞洲經濟也過於倚賴美國。中國經濟成長率10%或有助益,但14兆美元的美國經濟仍主宰一切。

儘管像美國市場危機這類的“黑天鵝”事件發生時,多半令人束手無策,但加強與中東、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的連結,對亞洲還是會大有裨益。

5.協調合作:七大工業國面對這場危機的顢頇遲鈍殷鑒不遠。這些全球最富有的國家決定聯手救市、避免銀行倒閉之舉,可能有助市場降溫。

如果更早採取這些舉動,助益應會更大,美國官員也早該尋求全球齊心合作因應。如果能提早採取大膽的合作策略,成效想必更為顯著。

亞洲領袖應該衡量忖度亞洲自己的聯合降息及銀行擔保行動。自1990年代以來,亞洲累積了數兆美元外匯儲備,應集資成立亞洲紓困基金。亞洲應該加強區域合作,而非光說不練。

記取前車之鑑,加上明智的決策,亞洲便能安度這個動盪的年代,創造我們的新世界。

星洲日報/投資廣場/經濟風向球‧2008.10.28

No comments: